2022年02月23日
第06版:文化周口 PDF版

帛書老子新解

□王海山

第六十五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從

(今本《道經(jīng)》 21 章)

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⑴。

道之物,唯望唯忽⑵。

忽呵望呵,中有象呵⑶。

望呵忽呵,中有物呵⑷。

窈呵冥呵,中有精呵⑸。

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⑹。

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順眾父⑺。

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也,以此⑻。

【譯文】

大德之人不隨世俗,唯獨順從道的變化。

道生萬物的初始情景,只有在定境中觀察。

惚惚恍恍啊,其中隱藏有象;恍恍惚惚啊,其中隱藏有物;窈窈冥冥啊,其中隱藏有精。此精甚是純真,其中有真實的信息。

從當今追溯到遠古, 道的存在和作用永遠沒有改變,均是以此種方式生養(yǎng)萬物。

我怎么知道萬物的初始情形呢?就是這樣觀察到的。

【新解】

本章主要講大德之人不隨世俗,唯獨順從于道,無欲無求,靜觀道的演變。道于幽深黑暗之中虛空振蕩,惚惚恍恍,隱隱約約生出先天元精、元氣、元神,它們甚真甚純,甚精甚微,甚善甚美,是宇宙中最元始的信息場、能量場、基本粒子場。正是它們的存在與相互作用,逐漸形成了現(xiàn)在的萬物萬象。老子告訴世人,從古至今,大道一直是以這樣的方式生養(yǎng)萬物的。這種場景是他在靜定中觀察到的,這是宇宙的真理實相。

【心法】

入靜入定,惟道是從?;谢秀便保忌f物。

【注釋】

⑴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

河上公:孔,大也。有大德之人無所不容,能受垢濁,處謙卑也。唯,獨也。大德之人不隨世俗所行,獨從于道也。

《文子》:大常之道,遂兮通兮,不虛動兮,與剛?cè)崾婢碣?,與陰陽俯仰兮。

⑵道之物,唯望唯忽

此句經(jīng)文河上公本作“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”。

河上公:道之于萬物,獨恍忽往來而無所定也。

《文子》:天地未形,窈窈冥冥,恍恍惚惚。

⑶忽呵望呵,中有象呵

河上公:道唯忽怳無形,其中獨有萬物法象。

《文子》:惚兮恍兮,不可為象兮。

⑷望呵忽呵,中有物呵

河上公:道唯怳忽,其中有一。 經(jīng)營生化,因氣立質(zhì)。

《文子》:恍兮惚兮,其用不詘兮。

⑸窈呵冥呵,中有精呵

“有精”,帛書甲、乙本作“有請”,今本作“有精”?!榜汉恰?,甲本作“幽呵”,乙本作“幼呵”,今本作“窈兮”。

河上公:道唯窈冥無形,其中有精實,神明相薄,陰陽交會也。

《文子》:窈兮冥兮,應(yīng)化無形兮。

⑹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

河上公:言道精氣神妙甚真,非有飾也。道匿功藏名,其信在中也。

《文子》:必得陰陽和氣之精,天地萬物方能生成。夫道無形,其中有信。

《莊子》:夫道有情有信,是相與為春夏秋冬四時行也。

⑺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順眾父

此句經(jīng)文今本作“自古及古,其名不去,以閱眾甫”。

河上公:自,從也。從古至今,道常在不去。閱,稟也,甫,始也。言道稟與,萬物始生,從道受氣。

《文子》:四時為紀,自古及今,未賞變易,謂之天理。道者立而生萬物,故萬物之總,皆閱道之一孔;萬事之根,皆出道之一門。

⑻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也,以此

河上公:吾何以知萬物從道受氣?此,今也。以今萬物皆得道之精氣而生,動作起居,非道不然。

第六十六章 消除自我 去掉知見

(今本《道經(jīng)》 24 章)

炊者不立⑴。

自是者不彰,自見者不明⑵,

自伐者無功,自矜(jīn)者不長(cháng)⑶。

其在道也,曰余食贅(zhuì)行,物或惡之⑷。

故有欲者弗居⑸。

【譯文】

冒出來的炊煙不能直立。

自以為是的人,反而不得彰顯;自逞己見的人,不明生命實相;自我夸耀的人,反而沒有功德;自我矜持的人,不會興旺長久。

對于進道者來說,這些行為好比是貪吃剩余飯菜而長出多余的贅肉,身體反受其害。所以自我膨脹的人不可能合道。

【新解】

本章主要是講人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,人的意識影響行為,行為影響習慣,習慣影響性格,性格決定命運。凡是執(zhí)著于自我的人必然自我膨脹,其精氣神像炊煙一樣向外擴散,是不能夠立身的。因為,自以為是、自逞己見、自我夸耀、自我矜持,對于進道者而言,都不是好的心態(tài),反而會給自己帶來麻煩,增加負擔。老子告誡世人,人的自我意識是自己最大的敵人,一定要虛心做人,含藏收斂,消除自我,去除執(zhí)念,自我膨脹者不可能合道。

【心法】

自是不彰,自見不明,自伐無功,自矜不長。

【注釋】

⑴炊者不立

“炊者”,指燒火做飯時冒出的炊煙。帛書甲、乙本均作“炊者不立”,像是古諺語,為老子所引喻,以說明下者。通行本作“跂者不立,跨者不行”。

⑵自是者不彰,自見者不明

帛書甲、乙本作“自視者不章,自見者不明”,河上公本作“自見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”語句雖倒置,意思相近。

河上公:自以為是而非人,眾共蔽之,使不得彰顯。人自見其形容以為好,自見其所行以為應(yīng)道,殊不自知其形丑而操行之鄙。

⑶自伐者無功,自矜(jīn)者不長(cháng)

河上公:所為輒自伐取其功美,即失有功于人也。好自矜大者,不可以久長。

⑷其在道也,曰余食贅(zhuì)行,物或惡之

“余”,帛書甲、乙本作“ ”,河上公本作“余”。

河上公:贅,貪也。使其自矜伐之人,在治國之道,日賦斂余祿食以為貪行。此人在位,動欲傷害,故物無有不畏惡之也。

《莊子》:彼古正道而正性者,不失其性命自然之情,故合于道者不為多駢,而枝于德者不為旁跂,長者不為有余,短者不為不足,合自然之正也。

⑸故有欲者弗居

帛書甲、乙本均作“故有欲者弗居”,意為帶有欲望的人不可能合道。河上公及今本作“故有道者不處”。

本章經(jīng)文河上公及今本皆列為道經(jīng)第二十四章。帛書甲、乙本雖不分章,但其位置排列在前,應(yīng)為道經(jīng)第二十二章。即《帛書老子》第六十六章。

(未完待續(xù))

2022-02-23 2 2 周口晚報 content_160163.html 1 帛書老子新解 /enpproperty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