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記者 徐啟峰 劉俊濤 文/圖
淮陽區(qū)劉振屯鎮(zhèn)夏樓村是個美麗的村莊,巷陌縱橫、路面整潔,屋舍儼然、青磚黛瓦,處處鳥語花香、安靜祥和。
像許多村莊一樣,夏樓村的道路沒有名字,唯有村小學(xué)西邊的一條路,被冠名“六尺胡同”。
“六尺胡同”,這個名字是不是似曾相識?沒錯,在安徽省桐城市,有一條大名鼎鼎的“六尺巷”,它的來歷人皆稱頌。史料記載,清朝大學(xué)士張英老家旁邊有條巷子,后來被鄰居吳家占用了。兩家打官司爭執(zhí)不下,張家朝里有人,便寫信寄京城,找張英撐腰。張公寫詩回復(fù):“千里修書只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?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(dāng)年秦始皇。”張家遂撤讓三尺,吳家感其義,也退讓三尺,于是便有了這條“六尺巷”。如今,巷道兩端石牌坊上刻著“禮讓”二字,昭示著中華民族仁義、謙讓的美德。
夏樓村“六尺胡同”是蹭“六尺巷”的熱度嗎?這里面也有一個美好的故事。
夏樓村小學(xué)有學(xué)生300多人,近年來,每到上學(xué)、放學(xué)時分,學(xué)校門前便堵得水泄不通,只因?qū)W校西邊的那個胡同太窄了,最窄處只有3米寬,錯不開兩輛車,偏又接送孩子的車輛多,這段路十天九堵,學(xué)生、家長苦不堪言。
3米寬的路面,讓胡同北側(cè)的住戶也深感不便,他們開著機動車出門,要多打兩把方向,才不至于撞到對面墻上。
2021年年底,村小學(xué)門前的道路要改造升級,拓寬到5米有余,胡同北側(cè)的12戶居民必須退院。都是依規(guī)蓋的房子,讓他們退院子、拆門頭,可不是一件好說的事兒。
村民把目光盯向了夏長印。他家是東邊第一戶,有兩個院子,他不同意退院,后面的改造就無從說起。村黨支部書記夏銘找到夏長印商量,讓他做個表率,帶頭退院,并核算了一下,需要退2.75米。夏長印深明大義,爽快答應(yīng):“拆!但要把我媳婦說服了?!?/p>
夏家8口人,四世同堂,年輕人對退院均表示支持,唯獨他的妻子不高興:“咱家兩個院子?xùn)|西長35米,這一退就是將近100平方米,恁多農(nóng)具往哪放?憑啥讓咱做出犧牲?”
夏長印耐心做她的工作:“咱家院子大,退一點,里面將就著也能用。你不也嫌咱家門前路窄、出路不順嗎?拓路對咱也有好處啊!何況,村子要發(fā)展,修路是必然,上級部門又撥了很多錢,要是因為咱家修不了路,四鄰八舍誰不對咱指指點點?與其將來被動讓路,不如現(xiàn)在爽快退院?!?/p>
連開了3次家庭會,夏長印才說通了妻子,退路八尺有余。
看到夏長印退院了,另外11戶村民緊隨其后,讓出自家宅基地6~8尺。
退了院子,12戶村民又自費重建門頭。不久后,一條5米多寬的道路橫穿村莊東西,堵車現(xiàn)象再也沒有發(fā)生。
夏樓小學(xué)的教師夏長彥有感于村民的深明大義,作《夏樓村“六尺胡同”記》,贊曰:鄉(xiāng)賢者夏長印慕古人張英之仁德,效之以行,振臂首倡,深明大義,為拓街道,讓住宅六尺有余,遺福桑梓,尤令人敬仰。一時應(yīng)者云集,村民夏長迎、夏松榮、夏華糧、夏守懷、夏長豹、夏云、夏長光、夏長連、夏長龍、夏長明、夏坤皆退舍六尺,不計得失,品正德馨。
這篇辭賦被刻在夏長印家的南墻上,一走進(jìn)胡同就可以看到。夏長印今年64歲,一生務(wù)農(nóng),識大體、通情理、謙遜有禮,向來受村民敬重,連續(xù)多年被評為“好鄉(xiāng)賢”,其家庭被評為“文明家庭”,實至名歸!
如今的“六尺胡同”,泥難牽足、車不揚塵,一路綠樹紅花,掩映亭臺壁畫,是一條非常美麗的巷子。朋友,如果你有機會來夏樓,一定要到這里看一看,真的不比安徽桐城“六尺巷”差!①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