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春之歷史淵源
立春,為廿四節(jié)氣之首,又名正月節(jié)、歲節(jié)、改歲、歲旦等。立,是“開始”之意;春,代表著溫暖、生長。在自然界,立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。立春乃萬物起始、一切更生之義也,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。立春即春季的開始,時序進入春季。此時雖依然春寒料峭,但寒冬已盡,春回大地,萬物復蘇,大自然生機勃發(fā)。所以古人重視立春,在古時有迎春之儀。
廿四節(jié)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,它在我國傳統農耕社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。秦漢以前,南北各地風俗文化不同,一些地方歲首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歷元月朔日,而是干支歷廿四節(jié)氣的立春。立春歲首對于傳統農耕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,重大的拜神祭祖、祈歲納福、驅邪禳災、除舊布新、迎新春等慶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時段舉行,這一系列的節(jié)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后世歲首節(jié)慶的框架,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。
明代作品《群芳譜》對立春解釋為:“立,始建也。春氣始而建立也?!薄读⒋骸吩娫疲骸皷|風帶雨逐西風,大地陽和暖氣生?!对铝钇呤蚣狻罚骸傲⒋?,正月節(jié);立,建始也;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(xù)于此;而春木之氣始至,故謂之立也;立夏、秋、冬同?!?/p>
責任編輯:李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