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園地

·霧霾天,別把孩子當“綠蘿”(行 ...
·調(diào)查:83.1%受訪者大學期間 ...
·我國兒科醫(yī)生數(shù)量缺口近9萬
·兒童肥胖是整個社會的失敗 “小 ...
更多>>

      考試資訊

·2017年22所非211工程大 ...
·2017中國一流大學名單 湖南 ...
·鄭州上大學生活費一個月590元 ...
·200多萬人參加2017年考研 ...
更多>>
 
父母不要剝奪孩子發(fā)現(xiàn)的機會
父母不要剝奪孩子發(fā)現(xiàn)的機會

2012-02-15 15:32:36 | 來源:中國青年報
 

??? 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,這是大多數(shù)父母教育孩子時的口頭禪。但是,說易行難,當父母看著孩子把米粒弄得全身都是,衣服系錯了扣子,或是磨磨蹭蹭半天不能讓玩具歸位,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忍住伸手的沖動,堅持讓孩子自己做完這些事呢?

  慢慢地,父母的手越伸越長。孩子交什么樣的朋友,如何跟伙伴們相處,學什么,將來要干什么,每一步,父母都要掌舵引航。他們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,時時刻刻監(jiān)控孩子的一舉一動,隨時準備俯身為孩子掃清障礙處理問題,生怕他們行差踏錯,多走彎路。

  殊不知,他們可以為孩子做事,但不能替孩子成長。他們越想填滿孩子的未來,孩子就越無法達到他們要求的完美。但,這不是孩子的問題,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,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,教育孩子是從改變自己開始的,“父母好好學習,孩子天天向上,這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質(zhì)?!?/p>

  父母不要剝奪孩子發(fā)現(xiàn)的機會

  張先生在德國做訪問學者期間,帶著5歲的兒子在海灘上玩。他們旁邊是一位德國媽媽,在躺椅上看書,她的孩子卻抓了一把沙子往嘴里塞。

  張先生非常著急,他走上前去,提醒德國媽媽,“你的孩子要吃沙子了?!笨墒?,那位母親非常茫然?!澳怯衷趺礃幽兀俊彼f,等他嘗過之后知道沙子不好吃,自然也就不吃了。

  張先生愕然,如果這是在中國,大部分家長會阻止孩子。

  家長告訴孩子沙子不能吃,抑或是孩子自己放到嘴里發(fā)現(xiàn)難以下咽,結(jié)論是一致的,但獲得這個結(jié)論的方式卻不一樣。前者,孩子獲取的是父母判斷之后提供的間接經(jīng)驗;后者,孩子卻是親身體驗之后的直接經(jīng)驗。

  “差別就在體會上。”孫云曉說,回憶一下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事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親身體驗。有時候,成人眼里舉手之勞的事,讓孩子自己去體驗,他們反而能從中體會到更多,對他們的影響也更深遠。

  在孫云曉看來,孩子長大的過程,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。這個過程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實踐性。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明白許多道理,而父母應(yīng)該盡可能多地為孩子提供體驗的機會。

  3歲的孩子擦完桌子之后去洗抹布,觀察到“抹布比以前白了”,“水變成黑色了”。這兩者之間的關(guān)系在成人看上去很明顯,但孩子卻是通過親身實踐了解到了事物的變化。如果父母對孩子說“別抓抹布”、“水都黑了,不能洗手了”,那么,他是不能在實踐中體會到這兩者之間的聯(lián)系的。

  孫云曉認為,孩子的成長不能替代,父母往往太急于幫助他們,或者要求他們一出手就是正確的??梢舱沁@樣,父母剝奪了孩子發(fā)現(xiàn)的機會,扼殺了他們學習的興趣,打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主動性。

  “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長大?!睂O云曉說,生活能力強的孩子長大后是充滿自信的、有魅力的人。


  孩子是在群體交往中長大的

  孫云曉曾經(jīng)主持過一個調(diào)查,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,80%的城市獨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擊性需要?!斑@種攻擊性需要并不一定是暴力的,比如打人罵人,而是說他們在與同伴的交往當中,容易忽略別人的感受、說話很刻薄、傷人,而他自己沒有意識到,因為他心里沒有別人?!?/p>

  兒童社會化過程的另一個特點,是他的群體性。也就是說,孩子是在群體的交往中長大的,再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伙伴。

  然而,對獨生子女來說,這卻是個難題。

  趙女士的女兒7歲了,除了做作業(yè),每天的課余時間都在玩電子產(chǎn)品,不是切水果就是玩“植物大戰(zhàn)僵尸”。好容易到了周末,趙女士跟朋友相約帶著孩子出去玩,兩個孩子卻大吵一架,各自哭著回家。

  事情也簡單,兩個孩子在搶玩具的時候,朋友家的男孩推了小姑娘一下,正好磕到后腦勺,一個青紫的大包讓趙女士很是心疼。朋友內(nèi)疚不已,抬手打了兒子的屁股,兩個孩子哭得天昏地暗,只能散場了事。

  這次不愉快之后,趙女士也不好意思再約朋友一起玩兒了。

  “其實,有時候,孩子打完架就沒事了,可家長心里的疙瘩卻解不開?!睂O云曉說,不少父母會在有意無意間干擾孩子和同伴之間的正常交往。比如,當孩子發(fā)生爭執(zhí)后,家長一般都坐不住,他們會袒護自己的孩子,或不問緣由地苛責自己的孩子。

  在孫云曉主持的另一項調(diào)查中,81%的中小學生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學習好的同學交朋友,75%的父母對孩子交朋友有嚴格的要求;71%的父母反對孩子有親密的異性朋友,反對孩子和一些學習不好的人交朋友等。

  “這同樣是過度干涉?!睂O云曉說,孩子的朋友不是按照分數(shù)劃分的,也不是根據(jù)父母列出的標準按圖索驥,他們按照性格、興趣選擇喜歡的朋友,有時候是互補,有時候是性格相投,孩子有交友的自由。

  孫云曉表示,父母應(yīng)該尊重孩子的朋友,引導他們正確處理與同伴之間的矛盾,而不是制定各種條條框框,對他的朋友們指手畫腳,“孩子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,才能明白如何與他人交往,豐富交流技能,總結(jié)出解決沖突的方法。”

  家長更應(yīng)該是個旁觀者而非主宰

  孫云曉至今對一個葬禮記憶猶新。

  那是個16歲的北京女孩,多才多藝,會唱歌會彈琴,舞也跳得很好,只是學習成績不好。她的愿望是成為一名幼兒教師,但父母卻堅決不同意,不斷地跟女孩強調(diào),“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希望?!?/p>

  父母托關(guān)系花重金把女兒送進了一所重點高中。高二的時候,女孩因為會考成績有兩門不及格,在家里自殺了。

  這件事給孫云曉很大的觸動。女孩雖然可能考不上大學,但父母要是放手讓她發(fā)展自己的興趣,這個孩子可能會活得很快樂。

  “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現(xiàn)行的教育體制?!睂O云曉說,目前,我們的教育評價標準單一,家長往往有“成就焦慮”,好像孩子上不了重點,一生就完了。孩子因此被逼得更加恐慌,“這個痛苦的結(jié)讓家長和孩子不斷地互相折磨?!?/p>

  根據(jù)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心理發(fā)展學家霍華德·加德納的“多元智能理論”,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為8個范疇,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,而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學校一直只強調(diào)學生在邏輯-數(shù)學和語文(主要是讀和寫)兩方面的發(fā)展。

  孫云曉認為,孩子的成長是有規(guī)律的,教育同樣也是有規(guī)律的。家長們可以為孩子報興趣班、課外班,但與認識多少英語單詞、會彈多少曲子相比,更重要的是發(fā)現(xiàn)孩子的興趣,“童年時代強烈的興趣可能是孩子潛能優(yōu)勢的體現(xiàn)?!?/p>

  “我的一個朋友,夫妻倆都是成功人士,可唯一的兒子卻鐘情于散打。他們很犯愁,來問我怎么辦?!睂O云曉說他豎起大拇指,毫不吝嗇地把這個孩子夸獎一番,“他多棒啊!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為此努力,他能堅持有責任感,你們還愁什么?”

  “沒有興趣就沒有真正的學習,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?!皩O云曉說,父母要做的是提供機會,觀察孩子的潛能特點,認識自己的孩子,重視學業(yè)但更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,不要強求他們做不想做的事、做不到的事,要鼓勵和支持孩子闖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。

  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家長更應(yīng)該是個旁觀者,而非他們的主宰?!睂O云曉說。

  家庭教育小貼士

  1.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請謹言慎行。童言無忌的孩子才能保持自由探索的天性。父母和教師要寬容孩子的胡說八道,要有足夠的肚量和理解力。如果孩子的做法跟你預(yù)想的不同,哪怕你認為他是在闖禍,開口的時候不妨慢一點,想想這是不是在干預(yù)他。

  2.小家變大家,獨養(yǎng)變?nèi)吼B(yǎng)。一個小區(qū)的獨生子女家庭可以考慮組成互助組,3個以上但不要多于5個,讓他們一起吃飯一起游戲,甚至在一張床上睡覺,孩子們的問題讓他們自己解決,家長不要參與。如果是兩個孩子在一起,出現(xiàn)矛盾很容易誰都不理誰,家長又不得不干預(yù),而3個孩子在一起對他們來說要復雜一些,他們必須動腦筋“找朋友”。

  3.兒童時代是延遲滿足訓練的最佳時期。不要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,要讓他們學會等待,懂得節(jié)制,沒有延遲滿足的訓練就難以有自制力,而沒有自制力就難以有幸福的人生。教育的奇跡是靠父母的精神引導實現(xiàn)的,而非物質(zhì)滿足。

  4.關(guān)注孩子的成績不能不關(guān)注他們的學習能力,而學習能力是由感覺動作、聽知覺和視知覺三大功能決定的。明智的父母會讓孩子多運動多游戲,并以此帶動孩子學習能力的全面發(fā)展。

  5.培養(yǎng)孩子發(fā)展某種特長必須以潛能和興趣為前提,無潛能則無基礎(chǔ),無興趣則無動力。父母的興趣未必是孩子的興趣,父母的特長未必是孩子的特長。逼迫沒有音樂耳朵的孩子成為音樂天才,就像要讓石頭開花一樣難以如愿。

責任編輯:孫艷艷